怎样克服各种不良情绪
当被确诊为糖尿病时,许多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,怀疑医生诊断有误,拒绝接受治疗,而且依然我行我素,不注意日常饮食;还有些患者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些,对身体无大影响,于是对疾病满不在乎,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。这两种态度都是要不得的。
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有很多,一般分为内因和外因。内因多由病人本身引起,如有些病人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,从而在精神上紧张起来;有些病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,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时,联想到自身的病睛,也备感紧张;还有些患者则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焦虑等。外因主要是指工作、人际关系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紧张。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糖尿病患者应懂得,紧张也是造成糖尿病血糖偏高的因素之一,因此要积极调节情绪,克服紧张心理。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的并发症,多是因为病情控制不佳造成的,如果积极接受治疗,纠正体内糖、蛋白质、脂肪代谢紊乱,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。因此,患者的家属、朋友、同事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,为病人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、工作环境,以解除其紧张情绪。
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,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,加之许多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,因此患者难免产生焦虑的情绪,非常不利于疾病的治疗。对于焦虑的患者,要耐心地听其倾诉,进行心与心的交流,尽快安抚患者的情绪,给患者以支持、鼓励,适时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知识,指导患者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,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,鼓励患者积极进行体育锻炼,以扭转其消极心态。总之,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,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,正确对待生活,从而消除心理障碍。
糖尿病虽属终身性疾病,但多数患者经饮食控制、适量运动及合理用药是能够将血糖降至较理想的水平的。但也有些病人血糖不稳定,忽高忽低,专家认为多半与其心理因素相关,即不良的情绪变化导致了血糖的波动。有关资料表明,因心理因素引发糖尿病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60%以上。其中尤以暴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最大。这是因为暴怒会使人的交感神经高度紧张和兴奋,机体为应付外来的刺激,必须迅速作出反应。一方面,在大脑的调控下,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多,肾上腺分泌出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肾上腺素。当激素分泌过多时,肝中的糖原即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,以提高血中葡萄糖浓度;另一方面,为保证机体在应激时对能量的需要,机体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,这无疑会使血糖进一步上升。健康人在暴怒过后,胰岛素的分泌能迅速恢复正常,使上升的血糖降下来,但糖尿病患者的胰腺一时难以分泌出足量的胰岛素,因此,血糖就会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。久而久之,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就有可能恶化。所以,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善于控制情绪,特别不要动辄生气、发怒。
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,往往会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,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,于是就自暴自弃,不配合治疗,或对医护人员采取不信任的态度。这种心理不仅不利于改善病情,而且很可能造成生命危险。对于这类患者,可以先用温和的语言、熟练的操作、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,主动与患者谈心,合理提供治疗信息,并就病情变化、检验结果等向患者进行科学的、保护性的解释,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。只有用正确的人生观、社会观感染患者,才能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,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。
热门标签: